政客廢馬秀 踐踏台灣影壇殿堂

 二○○八年,

倉儲設備

,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票房在口碑推波助瀾下賣出破記錄的五.三億元,

無塵擦拭布

,台灣電影從次年開始,

特殊螺絲

,連續三年將金馬獎的最大獎項「最佳劇情片」留在台灣,

龍潭通馬桶

,這期間,

拉霸

,沒有人質疑過金馬獎給獎不公。今年台灣的成績是不好看,

愛美購

,但因此就隨政客起舞,

修容膏

,說要廢金馬獎,則是對整體電影產業及從業人員的不公!
 二○○九年以來,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張作驥的《當愛來的時候》、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接力捧獎,讓台灣觀眾相信甚至感到驕傲,國片不僅有藝術價值,還具備票房實力。台灣從政府到人民都淹沒在「國片終於回來了」的甜美氛圍中,陶醉在「支持國片就是愛台灣」的空洞口號裡。
 但當時只有台灣電影人清醒知道,作品不如外界追捧的無懈可擊,他們因獎而有走下去的動力,也因此承受更巨大無形的「拍好電影」壓力。
 今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換大陸導演高群書的《神探亨特張》坐上寶座,一向深信金馬獎是華語電影最高殿堂的台灣人開始出現不同的揶揄和躁動。網路上出現「什麼?神探噴克蟑」、「聽都沒聽過」等,幾乎是以膝反射動作敲下鍵盤的批判充斥。主流媒體更以「爆冷」、「金馬踉蹌跌跤」來鞭撻這個經過五十年淬鍊打造的「金」字招牌獎項。
 觀眾沒看過電影,加上對國片有深厚感情,上網揶揄討論、增添參與度,無可厚非。但電影相關從業人員、影評人們可就要打屁股了。如果真的從頭到尾看過本屆廿八部競賽劇情片,不至於會以「爆冷」這個詞彙來誤導台灣觀眾。
 至於藉此喊「廢除金馬」的政客,根本不用多費筆墨和篇幅評論,都有政客鬧過「我很喜歡李安的《變臉》」的笑話了,這種水準能多懂金馬獎的珍貴?多愛國片?社會大眾心知肚明。
 金馬獎的多元和公正性,彰顯出得獎者的優秀與獨一無二,舉個最明顯的例子,黃渤二○○九年以《鬥牛》拿下金馬影帝之前,兩岸三地沒有人知道他是誰;影帝頭銜加持後,成為華語影壇爭相邀約、熾手可熱的明星。
 另一個例子,金馬影帝劉德華在海外碰到台灣記者,總不忘請記者「代為向金馬獎問聲好」。因為他知道,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金馬獎,華語世界只有這麼一個。
 台灣人,如果你真的愛台灣電影,即使不鼓勵金馬獎,至少也不要跟著隨時找舞台作秀的政客起舞,踐踏這座台灣影壇得來不易的珍貴殿堂。,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