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境地》演繹南斯拉夫第2代離散與鄉愁

《共同境地》演出片段:由演員分批扮演複雜的族群融合關係。(2016臺北藝術節提供)

因戰亂使得人民被迫離開家園,

南桃園有線電視

,國家因政權改變也隨之消失。當重返人事已非的故土,

台南學校制服書包

,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共同境地》根基於舞臺上主角們真實的生命歷程,

專業派遣公司

,導演雅葉.洛能(Yael Ronen)帶著五位前南斯拉夫人,

飲水機安裝

,一位德國人和一位以色列猶太人,

超渡亡魂

,到塞拉耶佛旅行,

私人照護

,旅程中他們回溯童年時的記憶,

冰川水

,拜訪當時歷經南斯拉夫戰爭的受害者,在大量的討論中拼湊90年代的南斯拉夫。

《共同境地》演出片段:由演員分批扮演複雜的族群融合關係。(2016臺北藝術節提供)

他們將這段旅程經歷搬上舞台,從1990年代的大事記帶出演員們歷經的戰火記憶:前南斯拉夫外交官之子的德揚,衣食無虞卻因著戰爭,一夕間成了領取糧食的難民;身為Disco女王的凡尼莎,住在塞拉耶佛,她兩週未能出門,掉了一顆牙齒,全因為她的窗戶是狙擊手的射程範圍;瑪黛雅與雅斯米娜,她們年齡相仿、長相相近,旅途中發現,原來各自的父親曾是集中營的管理者與階下囚。亞歷克斯在幼年時從塞爾維亞搬到德國,從未歷經過戰爭的他,在旅程中回想起家人在戰爭中被炸死,產生了強烈的愧疚感;德國籍的尼爾斯與以色列猶太人歐莉特,在旅途中以不同的思維,來看待這場戰爭,尼爾斯總帶著「德國角度」理性而抽離的看待旅程所歷經的一切,歐莉特則帶著猶太人的性格看世界,也替《共同境地》增添博君一笑的元素,讓整齣戲在眼淚和幽默笑聲中,將演員們所背負的過去輕輕放下,走出歷史刻畫於身上的傷痕。

《共同境地》演出片段:演員用身體呈現前南斯拉夫各區的位置。(2016臺北藝術節提供)

母語為德文的劇院總監彥斯‧希傑在現場特地用英文回應,這​也​正可以表示著這齣戲想要傳達的意念,他們嘗試跟不一樣的族群、不一樣背景的人們溝通,讓彼此學會傾聽,會後他也表示《共同境地》這個演出是一個讓習慣理性看待劇場演出的德國人很震撼的表演,在這麼複雜的狀況下,如何讓個人的故事找到共同的敘事方式,他們透過劇場來跟現實找到一個共同點。在《共同境地》中,導演雅葉.洛能想探討的並非戰爭的罪與罰,而是人們加諸於自身內心的罪惡感,跟著他們的故事,帶領觀眾進入一趟治療傷痛之旅,讓人們正視凝滯於時間軸的歷史記憶,撫平戰爭所帶來的內心創傷。以色列籍導演雅葉・洛能出身於戲劇世家,為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御用導演之一,她專注於劇場內探索種族議題、壓迫歷史與文化歧視等議題,與許多紀錄劇場的導演相似的是,她採集個人的真實故事,每部作品皆與不同的演員合作,自演員身上的故事一同發展文本,如講述納粹大屠殺的故事《第三代》、《共同境地》皆是以這樣的手法進行,在表現形式上,結合黑色幽默、悲喜交織、大開政治不正確玩笑的非理性手法,讓她在德國大受歡迎,上一秒仍落在悲傷的情緒中,下一秒便破涕而笑。她曾說:「幽默是我的語言,它能打開心房,又能免於矯揉造作。」

《共同境地》演出片段:藉由護照帶出國籍認同及難民議題。(2016臺北藝術節提供)

《共同境地》在北京與上海演出時,諸多好評,評論家李靜:「以往我們看的德國演出往往有特别强烈的非理性化表達,非常詩化、宣洩式的表達比較多,而這部戲卻多了一些旁觀視角和讓觀眾會心一笑的幽默元素。」製作單位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自2013新任總監土耳其裔薛敏.朗侯夫和彥斯.希列出任劇院藝術總監後,積極推動一系列相關移民、種族等主題的作品,以「後移民劇院」為特色,自工作人員到演員多為移民及其第二代,在德國劇場界相當受到矚目,曾獲2014德國年度最佳劇院、2016柏林戲劇獎得主。

《共同境地》演出片段:演員互相爭執該由如何的方式開啟序幕。(2016臺北藝術節提供)

《共同境地》2016/09/23 (五) 19:302016/09/24 (六) 19:302016/09/25 (日) 14:30場地:城市舞台(中時電子報)

《共同境地》演員Dejan Bucin與劇院總監Jens Thorsten Hillje合影。(2016臺北藝術節提供)

2016 臺北藝術節| 共同境地

2016 臺北藝術節《共同境地》 – 兩廳院售票,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