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呼籲要「把吳寶春留下來」,
垃圾回收
,引發教育部同意火速修法,
台中通水管
,雖招來因人設事,
桃園 酒店
,頭痛醫頭之評。但是,
飯店
,如果因此能凸顯制度面的檢討,
台中通馬桶
,卻也不失吳寶春個案的社會價值,
新秘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對照博士賣雞排的案例,
舊屋翻新桃園
,一個是放棄博士學歷賣雞排,
兒童才藝
,一個是沒有學歷的麵包冠軍,尋求新的上學機會。到底我們的教育是文憑無用,教育資源浪費,還是沒有讀書的機會,讓好學的吳寶春求學無門呢?
看來很弔詭,有人擁有學歷,卻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有人已經有了很好的成就,卻苦於學歷太低,有再學習的迫切感。其實問題就在於我們的教育,不想讀書的人,或者不適合讀書的人,被逼著留在學校一路跟著讀上去;很想讀書的人,卻被拒絕在學校門外。
當初,教改的口號是「把每一個孩子帶上來」,制度上推動廣設大學,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上大學,如果孩子不知道知識的寶貴,沒有學習動機,循著制度的設計一路讀到大學,到頭來一無所用,這不就是「用學校把每個孩子關起來」,不但浪費教育資源,也浪費年輕人的青春。
如果,教育能讓每一個人知道自己的性向和發展,知道社會的發展和需求,或許也可以循吳寶春的模式,走技職學徒路線,先學得一技之長。不但,可以獨立營生,還可以養家活口立足社會。
至於,教育制度是不是可以提供給「想讀書的人,需要讀書的人重新回到學校的機會」,這就是目前主流學校教育需要調整的思維,突破僵化的門檻把關,讓不同的人生階段,配合產業的需求、個人事業的需要,可以繼續學習,回到學校安裝新的軟體,重新啟動新的階段,追求自我實現,這才是適性揚才,讓教育資源用在刀口上。
於是,賣雞排不必等到讀博士,麵包大師也可以回來讀博士了。
(作者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