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到暈!僅僅2個半月 熱傷害人次破千

衛福部今公布最新熱傷害就診數據,

皮秒蜂巢術後保養

,2個半月內就診人次已破千。(衛福部提供)

颱風過後,

濃縮咖啡

,全台熱烘烘!衛福部今公布最新統計,

高雄家居清潔

,截至14日,

增加能量方法

,全台短短半個月、因熱傷害就診人次就達到216人次,

節日燈飾

,5月至今更已經破千。醫師提醒,當出現小便顏色變深、嘴巴有口臭、明明很熱卻流不出汗、皮膚失去彈性等現象,代表該喝水了,同時要減少遭太陽曝曬的時間。本周各地高溫動輒超過35度,台北更時而突破36度,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日前也在臉書上表示,現在很接近「熱浪」了。根據衛福部統計,整個五月,因熱傷害就診人次為330人次、六月527人次、7月僅14天更來到216人次,2.5個月的累積人次已破千。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指出,熱傷害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等,其中有6大族群要特別注意,包括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三總中暑防治主任朱柏齡說,根據臨床觀察,路跑民眾和勞工朋友,是近期常見的熱傷害就醫族群。他說,若沒有明顯的流汗,一般民眾一天要補充的水分,應是自己體重再乘上30,亦即60公斤者、應喝1800c.c.的水,但若有大量流汗,則可觀察小便顏色是否變深、唾液是否不足而出現口臭、很熱卻不易流汗、皮膚失去彈性等4點,觀察體內是否已經缺水。朱柏齡強調,並不是喝夠水就不會中暑,過長時間在太陽底下曝曬,仍會出現熱傷害。他說,通常會建議一般民眾,太陽大的時候盡量少外出,但若是像為了生計的勞工朋友,「在太陽底下1小時、務必到陰涼處休息10分鐘,等待體溫降低。」國健署提醒,若自身出現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甚至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代表身體已經發出警訊,務必盡速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補充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儘速就醫,維護自身安全。(中時),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