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軍功牌 見證賽夏族歷史

歷經超過半世紀,

北部到府收車

,台博館所珍藏的數10件賽夏文物即將回娘家!包括清朝劉銘傳頒給族人的軍功牌、象徵部落身分地位的耳飾、傳統器物籐背簍等每一件文物,

淨水器推薦

,都是賽夏歷史與文化的縮影,

扭力板手

,昨天多位耆老北上參與文物啟運,

鑽石開孔器

,心情特別感動。這是台博館的賽夏文物首返鄉,

戶外燈具

,這批珍藏連同族人在部落間經由田野調查、募集的當地文物,

禮車接送

,自12月5日起於苗栗南庄的賽夏族民俗文物館「maSpalow—台博館賽夏族文物返鄉特展」展出。展品包括織品、編器、書面文物、貝珠金玉、武器等共47件,年代涵蓋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還原南庄事件昨天館方公開亮相三件文物,其中「日阿拐軍功牌」是光緒13年間(西元1887年),巡撫劉銘傳頒給南獅里興社頭目日阿拐的功牌,獎勵他協助清政府「開山撫番」有功;日治時代1902年,日阿拐又因南庄製腦權利紛爭,率賽夏、泰雅、漢人抗日,攻進南庄支廳,史稱「南庄事件」或「日阿拐」事件。日阿拐是賽夏族名人,身分來歷也很特別,他自大陸渡台後,被賽夏族人日有來收養。他的曾孫日文來昨天到場,表示家中還收藏有全套的祖先遺物,而紙類文物在賽夏家族中地位崇高,台博館收藏的日阿拐軍功牌為散落在外的唯一一件,相當難得。「男子蕈狀貝片耳飾」則由賽夏耆老趙正貴藉由老照片指認,這副耳環為他祖父、新竹五峰北賽夏大隘社總頭目趙明正所有,他很感謝館方將之保存良好。耳飾以四根鐵釘連接貝柱與貝片,裝飾華麗,為男子武勇象徵。3文物回娘家賽夏族最具特色的生活器物「喇叭口籐背簍」,上半部敞口的「喇叭口」造型、細密無孔的斜紋編法,原是為了方便取物與防止穀物散落,實用且兼具美感。過去的竹藤編工藝主要由男性製作,目前轉為女性傳承。賽夏族目前唯一編織工藝師章潘三妹見到這個歷史悠久的工藝古物,相當感動。她的父親就是藤編工藝師,後來她從父親和老師身上習得這項技藝,她表示賽夏族文化給人神祕印象,不像泰雅、阿美有活潑歌舞,而以靜態工藝取勝,目前她努力推廣傳承這項工藝,希望免於失傳。,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