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史博「為明日收藏」318公民運動文物移轉!

7200餘件318公民運動文物,

海燕窩

,已由中研院轉移至台史博。(台史博提供)

2014年318公民運動落幕後,

國際專利

,中研院史語所、社會所、台史所、資訊科學研究所歷經兩年整理,

西屯新式紋繡課程

,已於日前將7200餘件之實體物件,

黑糖塊

,連同徵集及數位化的電子檔案,

申請專利費用

,轉移至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在台南)。在尊重相關團體及個人之前提之下,

專利歸屬

,中研院與台史博為未來世代保存文物,

台中半永久紋繡

,並考慮學術研究與各方面的運用議題,

台中男士飄眉

,已由中研院團隊清點、整理、建置318公民運動文物典藏庫並徵集大量數位媒材資料,雙方並同意秉持公益之原則,2016年9月起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接手進行保存、典藏與深化研究等後續工作。過去兩年間,中研院已陸續清點、記錄工作,並完成「318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簡述」及「318公民運動」兩個公開於大眾的網路平台,台史博期待藉由收集公民運動所產生的大量史料,將能對未來的歷史或社會研究產生新的研究歷程,同時,台史博也籲請大眾持續指認相關作品,不管是便利貼、抗議標語紙板、抗議布條或文宣,都屬於個人創作,若沒有指認將導致後續利用的困難。台灣歷史博物館做為保存台灣歷史文化遺產的機構,近年收藏各種當代的選舉文宣、公報等物件,以做為台灣民主社會的註腳,又如今年(2016)初,因應台南中國城拆除,為保存寶島歌王-文夏之音樂城之廣告看板,展開之搶救文物行動,透過收集物件及環景拍攝為中國城落幕畫下句點。本次藉中研院轉移318公民運動相關物件之機,以「為明日收藏:318公民運動與當代典藏」為題旨,邀請參與318公民運動物件保存工作的中研院團隊、轉播組、創作者及台史博工作團隊,闡釋不同行動的價值,並透過當代典藏物件的典藏及研究,討論博物館與社會的新互動關係的可能性。(中時電子報),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