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遠醜聞案的震驚國際,
line行銷
,凸顯當年台灣「民粹式教改」的另一個後遺症。依照歐洲通常國家的標準,
line行銷
,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通常是70%的技職體系,
響應式網站
,30%的一般型大學,
網路行銷公司
,其中5%的人,
網路行銷公司台中
,從事尖端型研究。但台灣教改啟動之後,
網路行銷公司
,在「廣設高中大學」的口號下,
台中網頁製作
,卻將所有的技職體系全部改成「科技大學」,鼓勵大家一起發表SCI及SSCI的論文。2004年,台灣大學曾經派遣「師資培育中心」的6位教師到日本、澳洲、新加坡等3個國家,訪問7所大學,深入瞭解該等學校追求學術卓越的策略與做法,其中包括日本各大學中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京都大學,以及大阪大學和東北大學。他們的訪視成果報告指出:這幾所大學尖端研究中心的共同特色,是自我期許:要以原創性研究作為該領域之領導者,自行研發舉世無雙的研究儀器設備,使得國內、外的學者要進行相關的尖端研究,都必須到這些中心來蹲點。相反的,台灣自從教改啟動後,在SCI及SSCI制度的箝制下,我們的學術界浮現出許多「官學兩棲」的大小「學閥」,他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要解決學術上的難題,而是絞盡腦汁爭取學術資源,購買貴重儀器,再在幾個大學裡吸收「樁腳」教授,用「放牛吃草」的方式,訓練研究生,教他們在國際學術期刊上尋找熱門議題,套用西方流行的研究典範,大量發表「輕、薄、短、小」的論文。這種「養小鬼」的作法,把頂尖大學的研究生訓練成只會盲目套用西方研究典範的「跟屁蟲」,製造出一大堆的「垃圾論文」。陳震遠案的發生,正是台灣高等教育多年來「重量不重質」,「發表論文,不擇手段」的結果。科技部從事研究者論文指標分析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事實上,現代資訊分析的技術非常發達,科技部和教育部只要在大數據分析方面加把勁,國內學術界究竟有無「學派」在推動真正的研究,抑或只有拉幫結派的「山頭」,大數據分析宛如「照妖鏡」,可以高下立判,無所遁形。在過去一段期間,政府曾經運用非常龐大的預算,推動「追求卓越計畫」、「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有些人藉機購買低度使用的貴重儀器;有些人花用鉅額經費,建置「資料庫」,而不回答任何學術問題;反正只要找幾個同行,搞個「審查圈」,就可以彼此掩護,評審過關。「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政府主管單位唯有針對這些計畫的研究成果作大數據的追蹤分析,並將其結果公諸於世,才有可能重振國內學術風氣,改變國際學術界對台灣的負面印象。(作者為台大心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