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會聽到老師們抱怨學生上課的行為問題,
頭皮癢洗髮精
,有些是愛遲到,
日月潭住宿推薦
,有些常缺交作業,
龍虎鬥
,有的不專心聽課,
足球早餐
,上課做自己的事,
日月潭優質民宿
,有的則愛講話,
日月潭民宿
,干擾其他人上課。常常課程進度都趕不完了,
波音系統
,還要花時間來糾正這些學生,火氣很容易就上來!我除了同情老師們的辛勞,勉勵他們運用專業和智慧來解決問題外,腦中也不免浮現類似的場景,只是台下的角色換成「老師們」。
我有很多機會參與各種教師研習活動,發現一個現象,如果那研習是老師自願參加的,而講者又能脈絡清楚,生動風趣地展現專業,讓聽者覺得內容很重要,收穫很多,通常老師們會很認真聽講,甚至熱烈參與討論;相對的,如果研習是被逼的,講題內容引不起興趣,講演方式又枯燥乏味,那台下老師們的表現,就可能和他們所抱怨的學生行為類似,甚至乾脆點直接蹺課去了。
過去我們會覺得老師只要盡到認真教書的責任,沒學好就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實際上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因果關係。有些老師的教學模式死板,只會照本宣科,自然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有些老師很認真的設計教學活動,運用很多的教學技巧或輔助工具,卻也得不到學生的積極回應,或仍無法提升學習成效。關鍵就在於有效率的教學不等於有效果的學習。未認清這點,讓老師的努力就可能事倍功半,所謂的適性學習和因材施教也難以落實。
教育部修正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也納入「學生為主體」的概念,就是提醒老師們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的學,而非老師的教。暑假期間許多老師開始撰寫課程計畫,不妨轉換角度,把自己當學生,想想什麼方式才會讓你想學?或許就能發現課程設計的新方向。
(作者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