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先生進孔廟

馬克思主義和儒家思想能否融和會通?且讓我們看看郭沫若在《馬克思進文廟》這篇文章裡,

電漿觸媒臭氧

,如何總結他所鋪陳的馬克思和孔子的對話。對話的結果是,

寵物外出背包

,孔子對馬克思說:「你這個理想社會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謀而合」;而馬克思回應:「我不想在兩千年前,

臭氧機製造商

,在遠遠的東方,

手持式噴字機

,已經有了你這樣的一個老同志!你我的見解完全是一致的,

指甲彩繪推薦

,怎麼有人曾說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

排名系統

,和你們中國的國情不合,

切削液

,不能施行於中國呢?」的確,馬克思主張的共產境界和孔子提倡的世界大同,有著許多共同想像和籲求,兩者沒有什麼扞格。不過,就像也嚮往世界大同的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第二講》裡所說的:「共產主義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義是共產的實行,所以兩種主義沒有什麼分別;要分別的,還是在方法。」而他認為,「師馬克思之意則可,師馬克思之法則不可。」當我們同意共產境界和世界大同可以在目的會通的同時,方法策略的差異,是不容忽略的。也正是在這個分野上,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和孔子的一脈相承,那就是「中庸之道」的發展路線。這種路線不受制於自由放任的右派,也不靠向激進鬥爭的左派,而是採取中道穩健的作為,推動與時俱進的改革。事實上,以孫中山對於馬克思的同情理解,加上立足中國國情的在地體認,包括對儒家思想的尊敬傳承,三民主義的論述中,本來就含容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元素,讓馬克思和孔子對過話了。就此而言,孫中山不僅促成了馬克思和孔子的認識與對話,而且是兩者之間共識與分歧很好的詮釋者。台灣民主經驗 值得參考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已經跳脫馬列主義的束縛,「摸著石頭過河」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的既有經驗和理論建構,可以很順理成章地銜接孫中山,而不必非要乞靈於馬克思不可。更重的是,中國大陸往後還得面對哪些理論建構的課題?我認為,從「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國大陸的發展道路已經不能只停留在經濟改革的脈絡上,而必須開始啃政治改革的硬骨頭。換句話說,中國大陸今後的主要問題,不是打通馬列主義和儒家思想,而是要讓德先生進孔廟,尋求自由民主和儒家思想的融和會通。就此而言,台灣的民主化經驗是值得參考的。台灣的經驗是,先透過威權統治來維持社會秩序和打破既得利益,在經濟成長之後,適時放寬言論、集會和結社的管控,逐步邁向自由化和民主化。這條道路,在孫中山的《建國大綱》中已有提示,大陸方面應該認真對待,早點讓孫中山當介紹人,引導德先生進孔廟。(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